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基本解釋師:借鑒。不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典故
公元前379年,齊國公子因齊即位,自稱為王,他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剛臨政那幾年,不問國事,飲酒作樂,國家日漸衰敗,人民生活困難。
有一天,一位姓鄒名忌的人前來叩門,自稱懂得彈琴,知道威王愛好音樂,特來拜見。
威王召他進來,取琴給他。鄒忌只是撫摸著琴弦,并不彈奏。威王問:“先生為何只是撫摸而不彈,是琴不好么?”
鄒忌放開琴,嚴肅地說:“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彈琴,那是樂工們的事。”于是鄒忌大談了一通琴理。威王聽得不耐煩,打斷他的話,說:“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試彈一曲聽聽。”
鄒忌(zōu jì)回答說:“小臣以研究琴理為業,當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豈不善于國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國家,與小臣撫摸琴弦而不彈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撫弦而不彈奏,不能滿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問政事,恐怕不能滿足百姓們的意愿吧!”
威王大為震驚,說:“先生用彈琴的道理勸說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將鄒忌留下和他談論國家大事。
鄒忌勸威王節制飲酒,遠離女色,講求實際,區別忠奸,愛護人民,整頓軍備,經營霸王的事業。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威王心悅誠服,立即拜鄒忌為相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迷而不反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苦思冥想 | 巴金《創作回憶錄 關于<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玉卮無當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經緯天下 | 《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
鋪天蓋地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卷二 志仁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遮天蓋地。’” |
歸十歸一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