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
基本解釋由:從;衷:內心。話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即說的話不是出于真心實意;指心口不一。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p>
春秋時期,諸侯鄭國的實力強大,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執掌朝廷大權。他憑借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處理鄭朝政,卻有對號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處理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后,對周平王特別不滿。周平王非常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做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 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zhài) 足領兵馬,到周朝的溫地收割麥子 ,并全部運送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兩國之間的關系愈加惡化,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即使互換人質也是沒用的。這是當時的史官對這件事精辟的評論。
言不由衷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言不由衷)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稀里嘩啦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三更時候,又趕上大風大雨,只聽得稀里嘩啦,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td> |
炒魷魚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立即‘炒魷魚’!” |
學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
反唇相稽 | 漢 賈誼《治安策》:“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
有膽有識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
翻箱倒柜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翻箱倒籠,滿屋尋一個遍,那有些影兒。” |
玩世不恭 | 明 李開先《雪蓑道人傳》:“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風韻,只是玩世不恭,人難親近耳?!?/td>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td>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