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氣凌人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èng qì líng rén
基本解釋凌:欺壓。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出處清 曾國藩《求闕齋語》:“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yù)想他日人亦盛氣凌我。”
盛氣凌人的典故
戰(zhàn)國時趙太后輔佐年幼的趙孝成王執(zhí)政,秦國趁機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zhì),趙太后不肯。大臣觸龍求見,趙太后裝出一幅盛氣凌人的樣子,觸龍入情入理的開導(dǎo)終于使趙太后同意齊國要求。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盛氣凌人)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手舞足蹈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卬首信眉 | 《漢書 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斗方名士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fēng)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jīng),存而不議。”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
歸十歸一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jīng)鍛煉的紅軍戰(zhàn)士了。” |
穩(wěn)操勝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quán),事成,操右券以責(zé)。” |
光前裕后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無時刻而不系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