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囊取物的成語故事

拼音tàn náng qǔ wù
基本解釋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出處《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探囊取物的典故
韓熙載是五代時期南唐著名的賢才,因為明宗李嗣源殺害了他的父親,于是他決定離開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權。韓熙載的好友李前去為他送行。臨行前,韓熙載告訴李:“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讓我當宰相,那我一定能率軍北上,迅速收復中原。”而李聽后則說:“我如果擔任中原國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軍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地奪取南唐各國(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韓熙載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吳國。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韓熙載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沒能當上宰相。而他的好友李卻做了中原國家——后周的大將。他奉命征討南唐,屢建奇功,奪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賞識。后來他雖然也沒能當上宰相實現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顯要比韓熙載好得多。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探囊取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說東道西 |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師哪有工夫聽別人說東道西?” |
不正之風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首身分離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空穴來風 | 戰國 楚 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八荒之外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