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不羈的成語故事

拼音fàng dàng bù jī
基本解釋放蕩: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羈:約束。形容行為放縱;不受約束。
出處晉 王隱《晉書 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放蕩不羈的典故
晉朝時期,王長文自幼刻苦好學,性格孤僻,放蕩不羈,從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為別駕,他偷偷地出走。他閉門不出潛心寫字,他著書四卷《通玄經》。晉武帝時四川天旱,官府開倉借糧,他借了很多無法償還而惹官司。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放蕩不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勢力之交 | 東漢·班固《漢書·張耳陳余傳贊》:“勢力之交,古人羞之。”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二八佳人 | 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遁世離俗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不僧不俗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張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時沒眼色,配著個不僧不俗如醉如癡蠢物,豈不誤了終身?”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