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的成語故事

拼音xí dì ér zuò
基本解釋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鋪在地上坐。現多指坐在地面上。
出處《舊五代史 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的典故
唐朝時期,李茂貞因戰功卓著,官運亨通。他恃功自傲,擁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后,就出兵討伐他而失敗。后來李茂貞幾次造反未成功,元氣大傷。他的軍士自由散漫慣了,經常是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席地而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此一時彼一時 | 語出《孟子 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轍鮒之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價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自強不息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棟梁之材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