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基本解釋走一千里路,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典故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他主張: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以前。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是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化敵為友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物件,一齊擺出仔細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 |
揮霍無度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2回:“因為兒子豹英一向揮霍無度,不敢交與他。” |
費盡心機 | 宋 戴復古《石屏集 論詩絕句》:“有時勿得驚人句,費盡心機做不成。” |
玉卮無當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 |
鐵面無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
遁入空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門,我聽見,并不驚異。”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學而不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以弱制強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