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見大巫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ǎo wū jiàn dà wū
基本解釋巫:舊時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后比喻相形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小巫見大巫,拔茅而棄。”
小巫見大巫的典故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身邊的名將張紱,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不但能寫詩,還擅長作賦。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陳琳是他的同鄉,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紱看過后非常欣賞,便寫了封信稱贊陳琳的文才。陳琳回信說:“我在河北,幾乎與天下隔絕,這里寫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筆好,是你太夸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實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見大巫,法術便無法施展一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小巫見大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隨行就市 | |
捻神捻鬼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聲!” |
多多益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暴發戶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攘的暴發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物件,一齊擺出仔細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 |
意氣風發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發。”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言而無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巧上加巧 | |
千絲萬縷 | 宋 辛棄疾《蝶戀花》:“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