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石補天的成語故事

拼音liàn shí bǔ tiān
基本解釋煉:用加熱的方法使物質純凈或堅韌。古神話,相傳天缺西北,女媧煉五色石補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彌補國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誤。
出處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煉石補天的典故
盤古老祖宗開天辟地之后,女媧老奶奶繼成皇位,她的兒女們在大地上幸福美滿地生活著。然而,人類并未從此安枕無憂。
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乃是水之精華所生。他對女媧坐上皇位十分不滿,于是就興風作浪,向女媧示威挑釁。
女媧嬌顏大怒,出演巾幗不讓須眉的好戲。她令助手——火神祝融迎戰。祝融乃是天火化孕而成,與共工是死對頭,彼此都容不下對方。
經過“水火不容”的殊死搏斗,“浩浩洪水奔流不息,熊熊烈火燃燒不滅”。這場烽火爭斗幾萬年,互相損失慘巨,兩敗俱傷。共工大敗,惱羞成怒、沒處撒氣的他將擎天柱——不周山撞折。在這場權利之爭中,火神祝融被不周山砸滅元神;共工大傷,逃到天邊隱匿起來。
不周山被觸斷,霎時天塌地陷,天倒下半邊,出現一個大窟窿;地也陷出許多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
人類面臨著空前的大災難。女媧看見她的子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去生存條件,四處逃生難,痛心無比。她決心要終止這場災難,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解脫兒女們的災難。于是,開始爭分奪秒地煉石補天。她辛辛苦苦地四處尋找,遍涉群山,最后選擇水足石多的天臺山。她挑選出許多五彩繽紛的石頭,把它們放在熔爐里熔化。
女媧在山上勤煉九九八十一天,煉出一塊厚十二丈、寬二十四丈的五色巨石。于是依照此法,用整整四年時間,煉出三萬六千五百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
眾神仙和眾將官都幫女媧補天。他們不停地補呀補呀,九天九夜過去,天空終于被補好。大地放晴,天邊出現五色云霞(據說現在雨過天晴后出現的彩霞,就是當年女媧用五彩石煉成的)。女媧接著收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填平地上洪水泛流的溝壑。
補好天地,天空比以前更燦爛絢麗,女媧很欣慰地微笑起來。可她還是不放心,便從東海捉來萬年巨龜,斬下它的四足用作擎天柱,分別豎在大地的四角,支撐住天地的四方。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煉石補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德重恩弘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發綜指示 |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揚幡擂鼓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
貧賤不能移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漚沫槿艷 | 《太平廣記》第351卷:“某非獵食者,哀君情切,因來奉救。漚沫槿艷,不必多懷。” |
詐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
青云直上 | 南朝 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