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麥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基本解釋辨:分清;菽:豆類。分不清豆子和麥子。形容愚昧無知;或指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杜預注:“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癡者之候?!?/p>
公元573年周歷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后,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癡,連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愿望并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發布命令。立了以后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干什么?你們幾位用得著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贝蠓騻兟犃?,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愿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不辨菽麥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辨菽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繁文縟節 | 宋 蘇軾《上圓丘合祭卞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td> |
一鼻子灰 | 《紅樓夢》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這里,沒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會他們去?!?/td> |
異途同歸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td> |
死對頭 | 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現在他們怕我們防得厲害,犯不著為這點小事,做成個死對頭?!?/td> |
雷霆萬鈞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山傳》:“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者;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td> |
流里流氣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農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攤前造作地擺好姿勢,等待城里來的流里流氣的攝影師按快門?!?/td> |
遺世絕俗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td> |
才高七步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一剎那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未嘗有一剎那傾斷續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