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下囚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ē xià qiú
基本解釋指在公堂臺階下受審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階下囚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的原文:
方操送宮下樓時,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階下囚”和“座上客”皆出現于《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呂布兵敗為曹操所獲,以繩索于白門樓上。呂布見曹操身邊座有劉備,貪生念起,并希望劉備念舊情以救之,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階下囚原意:臺階下被束困的囚犯。形容在失敗之后身敗名裂,并成為眾矢之的狼狽不堪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階下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窮光蛋 | 錢鐘書《圍城》:“這次兵災當然使許多有錢、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窮光蛋,同時也讓許多不知多少窮光蛋有機會追溯自己為過去的富翁。” |
徘徊觀望 | 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勢已窮蹙,而猶徘徊觀望,不肯自歸于失敗。” |
不二法門 | 《維摩詰經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暴發戶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攘的暴發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 |
誅求無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志在千里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膽寒發豎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言而無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算盡錙銖 | 清·昭梿《嘯亭雜錄·吳利府》:“嘗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盡錙銖,其父猶以為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