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卸甲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出處《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例子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卻說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許殺害。”
基礎信息
拼音dǎo gē xiè jiǎ
注音ㄉㄠˇ ㄍㄜ ㄒ一ㄝˋ ㄐ一ㄚˇ
感情倒戈卸甲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認輸投降。
近義詞倒戈棄甲
英語lay down arm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引物連類(意思解釋)
- 死灰復燃(意思解釋)
- 樂道安命(意思解釋)
- 催人淚下(意思解釋)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解釋)
- 空費詞說(意思解釋)
- 拉大旗作虎皮(意思解釋)
- 不到黃河心不死(意思解釋)
- 雄心壯志(意思解釋)
- 主明臣直(意思解釋)
- 粗制濫造(意思解釋)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意思解釋)
- 令人滿意(意思解釋)
- 煢煢孑立(意思解釋)
- 沖鋒陷陣(意思解釋)
- 匡謬正俗(意思解釋)
- 興高采烈(意思解釋)
- 熟能生巧(意思解釋)
- 兵微將寡(意思解釋)
- 牛刀小試(意思解釋)
- 結纓伏劍(意思解釋)
- 摧身碎首(意思解釋)
- 家破人亡(意思解釋)
- 聰明才智(意思解釋)
- 散帶衡門(意思解釋)
- 綠林強盜(意思解釋)
- 會少離多(意思解釋)
- 氣味相投(意思解釋)
※ 倒戈卸甲的意思解釋、倒戈卸甲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篤近舉遠 |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
反面無情 | 翻臉不講情面。形容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不留情面。 |
識字知書 | 謂有文化知識。 |
偃旗息鼓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斷香零玉 | 比喻女子的尸骸。 |
赴湯蹈火 |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
款學寡聞 | 形容學問淺、見識少。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大腹便便 | 便便:肥胖的樣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長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內空虛而言。現也多用形容不勞而獲的人。 |
龍馭上賓 | 亦作“龍御上賓”。《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后因用“龍馭上賓”為皇帝之死的諱飾語。意為乘龍升天,為天帝之賓。 |
讀書種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
一竅不通 | 竅:洞;這里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閉塞、愚鈍。 |
依樣畫葫蘆 | 比喻單純地照樣子模仿;也作“依樣葫蘆”;“比著葫蘆畫瓢”、“照葫蘆畫瓢”。 |
立竿見影 | 立起竿子馬上就可以見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見功效。 |
公子哥兒 | 指富貴人家只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 |
細水長流 | 細:微小。比喻節約使用財物;使經常不缺用。也比喻一點一滴不間斷做某件事。 |
圖窮匕見 |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
狂風暴雨 | 大風大雨。比喻聲勢猛烈或處境險惡。 |
赤膽忠心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很忠誠;有時也指非常真誠的心。也作“忠心赤膽”。 |
暴露無遺 | 暴露:顯露;顯現;遺:遺漏。全部、徹底地暴露了出來;沒有絲毫遺漏。 |
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黃色。臉色像泥土的顏色一樣。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他山之石 | 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錯誤的外力。 |
驚心悼膽 |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
一棍子打死 | 比喻認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而全盤否定。 |
迷迷糊糊 | 使人混亂煩躁迷惑不清,使渾濁不清。 |
神經過敏 | ①癥狀名。神經系統的感覺機能異常銳敏,神經衰弱患者大都有這種癥狀。②泛指多疑,好大驚小怪。 |
有風有化 | 謂有教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