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瘢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求:尋找;瘢:疤痕。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9回:“凡遇院中公牘,送府用印,孔輒吹毛求瘢,見有瑕疵可指,當(dāng)即駁還?!?/p>
基礎(chǔ)信息
拼音chuī máo qiú bān
注音ㄔㄨㄟ ㄇㄠˊ ㄑ一ㄡˊ ㄅㄢ
繁體吹毛裘瘢
感情吹毛求瘢是貶義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指故意挑剔。
近義詞吹毛索瘢
英語blow aside the fur to seek for faults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遲疑不決(意思解釋)
- 混世魔王(意思解釋)
- 條條大路通羅馬(意思解釋)
- 付之一炬(意思解釋)
- 八斗之才(意思解釋)
- 尾生之信(意思解釋)
- 打腫臉充胖子(意思解釋)
- 肝膽欲碎(意思解釋)
- 止沸益薪(意思解釋)
- 唯物主義(意思解釋)
- 花拳繡腿(意思解釋)
- 刀光劍影(意思解釋)
- 酒后茶余(意思解釋)
- 懸石程書(意思解釋)
- 飯囊酒甕(意思解釋)
- 令人滿意(意思解釋)
- 家無儋石(意思解釋)
- 賢母良妻(意思解釋)
- 材雄德茂(意思解釋)
- 受益匪淺(意思解釋)
- 今古奇觀(意思解釋)
- 滿面春風(fēng)(意思解釋)
- 精明強(qiáng)干(意思解釋)
- 雅俗共賞(意思解釋)
- 移日卜夜(意思解釋)
- 有志竟成(意思解釋)
- 冒失鬼(意思解釋)
- 材優(yōu)干濟(jì)(意思解釋)
※ 吹毛求瘢的意思解釋、吹毛求瘢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wǎng)提供。
成語接龍(順接)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不可勝舉 | 無法一一列舉。形容數(shù)量、種類很多。 |
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fèi)。 |
不辱使命 | 辱:辜負(fù),玷辱。指不辜負(fù)別人的差使。 |
丑聲遠(yuǎn)播 | 壞名聲傳播得很遠(yuǎn)。 |
同室操戈 | 自家人動刀槍。泛指內(nèi)部相爭。操:拿;戈:古代的一種兵器。 |
九霄云外 | 九霄:天的最高處。比喻無限高遠(yuǎn)的地方。 |
飛檐走壁 |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墻壁。 |
困而不學(xué) |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xué)習(xí)。 |
偃旗息鼓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biāo)。后用以指休戰(zhàn)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衣錦還鄉(xiāng) |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xiāng);表示向親鄰炫耀自己的富貴。 |
大張旗鼓 | 大規(guī)模地?fù)u旗擂鼓(張:展開;鋪排;旗鼓:古代作戰(zhàn)時傳達(dá)軍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規(guī)模和聲勢大;現(xiàn)泛指做事規(guī)模和聲勢很大。 |
塵外孤標(biāo) | 塵外:世外;孤標(biāo):孤立的標(biāo)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質(zhì)。 |
室邇?nèi)诉b | 見“室邇?nèi)诉h(yuǎn)”。 |
家無儋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儋。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之子于歸 | 之子:這個女子;于歸: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立地書櫥 | 比喻人讀書多,學(xué)識文博。 |
心上心下 | 形容心神不安。 |
升官發(fā)財 | 謂提升了官職,同時就能獲得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 |
散帶衡門 | 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 |
饑不擇食 | 餓急了就顧不上選擇食物。比喻急需時顧不得選擇。 |
如出一轍 | 轍:車轍;車輪壓出的痕跡。象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 |
心小志大 | 辦事小心,抱負(fù)遠(yuǎn)大。 |
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唯利是圖 |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獨(dú);圖:貪圖;追求。 |
色厲內(nèi)荏 | 色:神色;歷:歷害;內(nèi):內(nèi)心。荏:軟弱;怯懦。形容外表嚴(yán)厲強(qiáng)硬;內(nèi)心怯懦軟弱。 |
河山之德 | 《詩·墉風(fēng)·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婦人德容之美。 |
聰明伶俐 | 伶俐:靈活。形容小孩子頭腦靈活;記憶力和理解力強(qiáng)。 |
藥石無效 | 藥石:藥和治病的石針。藥和石針都不見效。形容病情嚴(yán)重。 |